close
最初,我們其實並沒有覺察沉香早已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,它的香氣,若有若無、卻界線清楚地形成一個特殊的氣場,在寺院裡、中藥房,或者在某些高雅的茶坊、古董店,或者收藏家身上。後來,當我們在文字扉頁之間讀到耶穌誕生和死後,都有先知聖人長途跋涉送來沉香,或者在《楞嚴經》裡看到香嚴童子因聞沉水香悟道,以及張三峰羽化而去時,墓中僅留一塊沉香的故事;或者,我們也在李後主、李清照等文人作品中,看到大量沉香的蹤影。但是,我們仍然沒有意識到,沉香在我們的文化系統中,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直到我們開始直接進入沉香的世界,與它耳鬢廝磨、肌膚相親,並循著它的香味追古溯往,我們才終於深深體悟,所謂薪火相傳、香煙不斷,原來不是執著的迷信,而是祖祖輩輩靠生命積澱得出的信仰,是務實面對肉身所在的現實世界,以及對生生不息、繼往開來的生命延續有無比堅定的信心。
所以,這本沉香參考圖錄就是藉沉香作引子,在人類文明演進的關鍵時刻,重新翻開歷史的扉頁。
沉香樹種及其分佈地
「沉香」乃「沉水香」的簡稱,由於所結樹脂比水還重,入水即沉,故名「沉香」。古人將能產生這類香味的木材泛稱為「沉香木」,其實它並非某種樹木的專稱。若以較粗略的分類,將可以產生「沉香」氣味的樹木皆考慮進去,有四科會分泌芳香樹脂的植物常被視為沉香木,包括瑞香科、橄欖科、樟樹科以及大戟科。不過以目前學術界所認定的標準,只有瑞香科中的二屬植物被視為是「沉香木」。以下專門介紹瑞香科的沉香木。
沉香木之分類及屬性
瑞香科(Thymelaeaceae)植物中,有二屬被視為沉香樹,分別是宜裏諾普屬(Gyrinops spp.)以及沉香屬(Aquilaria spp.)。宜裏諾普屬過去歸類於沉香節(Aquilaria sect Gyrinops),但因其樹、花、果、種子與沉香屬略有差異,在1935年由國際植物學會議決通過為宜裏諾普屬。宜裏諾普屬的相關研究較少,產於蘇門答臘,婆羅洲,菲律賓,以及馬來西亞,以婆羅洲所產最多。品質較優者入水而沉,樹脂凝固時堅硬如角,可能即是中國古籍中所謂的「犀角沉」。
從木材解剖而言,此二屬植物在性質上的差異頗為顯著。宜裏諾普屬木材質地堅重;沉香屬則因有木間韌皮部(Interxylary phloem),故木材質地極鬆軟,兩者的差異,在解剖後可以肉眼分辨。
沉香屬常綠喬木小檔案
一般生長於潮濕熱帶森林,分佈於北回歸線附近及其以南,屬高溫多雨、濕潤的熱帶和南亞熱帶季風氣候,年平均溫19~25°C,一月平均溫13~20°C,七月平均溫28°C以上,極端最低溫可下達-1.8°C,年雨量為1600~2400毫米,相對溼度為80~88%。喜土層厚、腐植質多而濕潤、疏鬆的磚紅壤或山地黃壤。多生於山地雨林或半常綠雨林中。幼年生長較慢,10年後逐漸增快,20~30年生的植株,年平均高生長可達90公分,年平均胸徑生長可達1公分。3~5月開花,9~10月果實成熟。
整體而言,沉香木對於生育地環境的要求寬鬆,培植容易,只是需要特別考慮土壤的情況。倘若生長於富含腐植質,土層深厚的土壤,其生長速度頗快,惟結沉不多;如生長於貧脊的土地,則生長緩慢,長勢較差,卻有利於結沉。
三個沉香屬樹種的重要特性
沉香的分類與等級區別:熟結、生結、脫落、蟲漏
當沉香木受到環境因素(緯度、土壤、氣候、地形)或外力(風、雨、雷、電及蟲、蟻、鳥、獸)侵襲時,為求自我保護,防止健康狀況惡化,樹木會啟動癒傷組織,分泌多種元素,再與堆積的養分結合,形成油脂狀,最後再由癒傷組織將之修復,長出新的組織。時間越久,油脂密度越高,甚至形成膏狀油塊。將之從木中取出,因為入水即沉,故名之為「沉香」。不同樹種在自我療癒過程中,又會因菌種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質變,形成不同質地與香氣層次的沉香。
就沉香聚脂的條件而言,依據明周嘉冑所編《香乘》引《稗火彙編》的說法,沉香的分類約有「熟結」、「生結」、「脫落」及「蟲漏」四大類:「香木初一種也,膏貫溢則沉實,此為『沉水香』。有曰『熟結』,其間自然凝實者;『脫落』,因木朽而自解者;『生結』,人以刀斧傷之而復膏聚焉;『蟲漏』,因蟲傷蠹而後膏亦聚焉。自然脫落為上,以其氣和,『生結』、『蟲漏』則氣烈,斯為下矣。
|
一、 熟結:
植物在天然環境因素下因病變而自然結油,將其油膏取下,即稱為「熟結」沉香。
「熟結」通常結油較厚實,氣味較濃郁純媚。
二、 生結:
樹木因人為或鳥獸等外力傷害而結成油脂,將其由活木中取出,稱為「生結」沉香。
「生結」的油塊常為片狀或塊狀,氣味香烈,擴散性強。
|
|
三、 脫落:
植物因環境或外力等因素結油,持續分泌油脂,時間久了,會將木質纖維蜜脂化,
阻斷維管束中的養分與水分,因而死亡、倒塌或枯萎,木質部分會自然腐朽脫盡,
殘留之脂膏即為脫落沉香。若樹木死亡倒塌結油者皆稱為「倒架」;若經長期掩埋,
纖維盡皆分解碳化,自土中挖出者稱為「土沉」,目前是以越南土沉最為著名。
「脫落」多為小型不規則形狀,味道香醇內斂、氣厚且沉,韻溫不散。
四、 蟲漏:
樹木受蟲蟻等侵入引起的結油稱為「蟲漏」。螞蟻常於沉香木中築巢穴居,
築巢過程中不規則的啃食,便形成造型特殊的沉香,其中外型特別美觀的「形狀貨」
通稱為「奇木」。「蟲漏」氣味多清揚、帶甜。其實,即使同一類別的香木,
也會因為結油狀況各異而形成不同的香氣、形狀、比重與顏色。
|
|
十個面向論沉香
南宋謝采伯《密齋筆記》以清、甘、溫、烈、媚區分香品的等級。不過,這種說法也是很主觀的。由於人們對香氣的喜好與需求各不相同,沉香雖然被奉為「眾香之王」,但仍有等級高下之別;而要嚴格區分沉香的等級,其實並不容易,收藏時仍需以個人喜好與使用目的選擇不同條件的沉香。例如棋楠氣好,但常適用於煎香,焚香就不太適合;印尼沉香適用於雕刻或手珠,用於品香則嫌燥烈。總之,沉香的等級分類條件很多,基本上可從以下十個面向區別之:
一、產地
明代醫家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對各地所產沉香的評價是:「占城不若真臘,真臘不若海南黎峒。黎峒又以萬安黎母山東峒者冠絕天下,謂之海南沉,一片萬錢。」可見當時中國本土所產沉香的品質極佳,稱為「瓊脂」或「莞香」。只是目前中國本土沉香的自然產量很少,而以越南中部(即古代之「占城」)最享盛名,因其樹脂的凝聚度極高,就質地與香味條件,公認是目前沉香之最高品級,與早期中國莞香(即廣東、香港及海南)所產沉香齊名。現今市場上仍以惠安、星洲做為沉香產區的初步判別。平均而言,惠安沉香較溫甜,適合煎香、焚香;星洲沉香較為燥烈,適合觀賞或藝品雕刻。就市場分類而言,同等級的沉香,惠安會比星洲的價格高4~5倍。
二、香氣
沉香以其香氣而成為眾香之王,其香氣的品質自然是評判高下的重要因素。
三、海拔高度
沉香產區的海拔高度平均並不高,在星洲香系,海拔越高,沉香的氣味越腥烈;中、低海拔所產較溫和清甜。惠安產區則剛好相反。
四、 向陽、背陽
向陽面所產沉香氣味較清揚;背陽面所產氣味較濃郁。
五、 乾土、濕土
乾土較清揚香甜,濕土則多濃郁。若沉香產於岩石較多的山區,在形成過程會因為岩壁的擠壓而形成密度較高的油脂。
六、 菌種
不同的菌種,形成不同品質的沉香。
七、 結油時間
通常結油時間越久,質地與含油量越高。
八、 結油密度
油脂含量多寡會決定沉香的價值。通常結油密度越高越能沉水。古代將入水即沉的稱為「沉水香」;在水中載浮載沉的稱為「棧香」;浮在水面的稱為「黃熟香」。故密度越高,價值越高。
九、 結油部位
沉香結油部位的不同,會決定沉香的形狀。歷來有所謂的「八香分類」,這是指《香乘》引《續博物志》對沉香所作的分類:「蜜香、沉香、雞骨香、黃熟香、棧香、青桂香、馬蹄香、雞舌香,按此八香同出於一樹也。」其中蜜香、雞骨香、青桂香、馬蹄香、雞舌香,應該是指同一樹中不同部位與形狀的結油。依我收藏沉香的經驗,沉香一般會結油在樹木的五個部位,分別為樹叉枝幹部、樹心部、皮部、樹頭部及樹根部(見下圖),此即「一木五香」。通常越往樹心或樹頭部(包括樹根、樹頭)的結油,因受土壤與岩石擠壓,通常密度較高而堅硬,味道濃郁香甜,品質也較好。須知樹木主要是由韌皮部、木質部所構成,輸送養分與水分的組織是維管束。韌皮部在樹木外層,韌皮部的維管束由上下兩方輸送養分,可上可下;故而韌皮部結油通常比較硬。木質部的維管束主要是輸送水分與水溶性礦物質,故而木質部的樹心結油因為含有水濕與豐富的植物活性纖維,通常較柔軟,味道也比韌皮部結油有更豐富的變化。但韌皮部結油因結油過程中養分的堆積與癒傷組織的作用,會將含水纖維碳化與蜜脂化,使活性纖維含量較低,入火時不會有纖維的刺鼻味道。
因外部受傷而結油的都屬韌皮部;樹心結油多為真菌感染或蟲蟻築巢咬傷,或因植物和環境的交互作用產生病變,形成天然結油。受真菌感染時,會由根部順著水分運輸方向漸漸向上結油,包裹纖維與水濕,讓這種結油方式所結成的香材較為柔軟。蟲蟻在木質部樹心結巢,樹木會由內而外形成保護層,往往形成鏤空薄片的形狀貨,通常也夾雜著明顯的纖維。這在惠安產區的沉香最為多見,特別是越南。
不管任何部位的沉香,結油時間越久,就像水果一樣,自然帶有甜味。若結油密度高、時間長,穩定性越高,就會轉為涼氣,聞起來清爽宜人;煎香時,在同溫之下,氣味有不同層次的多段變化。例如土沉因長期掩埋,纖維腐爛碳化,含油量醇厚,香氣會比一般生木沉香更迷人,而且自然乾燥後若能沉水者,品質較不容易產生質變,與一般生木不同。
十、 造型
所謂「好沉不雕刻」,一塊經過天然腐朽結油造型的沉香木,不需人工雕琢即可展現天工之美;因此在含油量豐富的條件下,通常造型越美、體積越大,價值越高。
更多你所不知道的沉香故事請參閱《大地瑰寶-沉香 文化中國》(卷一)。
|
全站熱搜